NO1:
网易、腾讯、百度、谷歌等几个趴在一起吃屎。某天,一直捂着鼻子吃的谷歌终于爆发: 臭死了,老子不吃了。网易的眉头皱了一下,腾讯好像听到了,好像没听到。百度听到了 ,偷偷朝谷歌那边挪了一下,把谷歌那份屎扒到自己面前继续吃.
NO2:
有人说 趁现在google解封了赶紧去搜黄色网站 这要搜到320个得多少钱啊
NO3:
不要留恋谷歌,谷歌是个传说;如果想着谷歌,翻墙来看哥
NO4:
队员退队,团员退团,党员退党,谷歌退场,以退为进,反奴为主。
NO5:
闻谷歌将退出中国市场有感:村村通网络,致富信息多。筑坝养河蟹,砌墙圈羊驼。中华尽局域,上线就爱国。百度全知道,何须问谷歌?
No6:
谷歌在用最后的力量来告诉我们中国互联网的真相,别停留在内联网,用离别化真情。
No7:
总是听到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如何如何重要的说法,谷歌表明,并不是所有人为了吃蛋糕就愿意成为太监的
No8:
□□□□□□□□□□□□□□□□□□□□□□□□□□□□□□□□□□□□□□□□□□□□□□□□□□□□□
NO9:
同一个世界,不同的互联网,一个是Internet,另一个是Chinternet。一个是采用Good开头作为搜索引擎的,另外那个是用Bad开头的。
P.S.
1.不完全实录,数条内容被审查。内容被框化 (Power By 百毒框)
2.以上No条目均从推特(Twitter)采编
2010年1月14日星期四
谷歌要离去,众网友一起写祷文
2009年4月21日星期二
[转]报业与互联网
一九九三年,Knight-Ri dder 报业集团就MiamiHeral d 专栏作家DaveBarry 的作品被侵权转载展开调查。调查过程中,Knight-Ri dder 发现了不少事情。例如,一个名为alt.fan.dave_barry、专门转载DaveBarry 专栏的usenet 群组,一个拥有二千位成员的电邮邮寄目录,以及一位非常喜欢DaveBarry 作品、希望它们能更广泛流传的中西部青年。
我当年的网友GordyThompson,其时是纽约时报互联网服务的负责人。我记得Thompson 曾对我说,“当你发现,一位非常欣赏你、对你完全没有恶意的十四岁的小伙子,能够在他的空闲时间把你的生意捣成稀巴烂的时候,你就知道大事不妙了。”
这阵子,我经常都想起和Thompson 的这一席话。
■ClayShirky 纽约大学教授 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
一
报业现在所要面对的问题,并非他们看不见互联网的崛起。报业不但老远便看到互联网的崛起,也早就开始思考对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报业已经想到了不止一个对策。其一,是和美国在线等用户增长快速、用户环境也没公开互联网那么混乱的企业合作;其二,是教育公众版权法对使用内容者行为的规范。在考虑之列的,也包括微额付款之类的付款模式;像电视、电台那样,转为完全依赖广告收入的商业模式;说服科技企业,减少软硬件产品中分享内容的功能,又或者与数据网络供应商合作,达到同样的目的。除此之外,还有逼不得已才使用的下策:直接控告侵权者,令公众以此为鉴。
从这些意念引伸出来的各种可能性,引起了激烈的辩论。数字版权管理还是围墙花园比较有效?是不是应该试试软硬兼施的策略,教育公众的同时也进行诉讼?在这些讨论当中,有一个被视为难以想象的可能性,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一直也未有在报社中激起波澜。
这个难以想象的可能性是这样的:分享内容的能力,不但不能被控制,还会越来越大;围墙花园的模式不会被公众受落;提高效率网上广告才会是赢家;微额付款因为不被用户接受,所以不会被广泛采用;要求公众违背自己的欲望,只会引起反感;广告客户和读者,不会把旧习惯带进网上新世界。以诉讼为攻击武器的高压策略,并不能抑制大规模、持续不断的违法行为(就像是重蹈禁酒时代的覆辙);硬件和软件供应商,不会视版权持有者为盟友,也不会视顾客为敌人;数字版权管理系统让攻击者为内容解码的设计,将成为不能克服的缺陷。而且,正如Thompson所说,控告分享自己心头好的人,会令这些人非常不爽。
变革都会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来颠覆固有观念。在正常时期,那些只会形容身处世界的人都是务实派,而那些幻想著各种难以置信的未来的人就是激进派。但是,之前的数十年,绝对是非常时期。在报社里面,务实派是那些望出窗外,然后留意到外面的世界好像越来越难以想像的人。这些人都被视为疯子。与此同时,那些编造出流行围墙花园、微额付款被广泛采用等没有实证支持的愿景的吹牛者,都被视为救世主。
把现实视作难以想象的情况,为整个行业带来了一种病态。领袖的决策,都建基于某种信仰般的信念。有胆量指出实况的雇员,都被驱赶到所谓的创新部门,好让领袖眼不见为净。将务实派投闲置散,让吹牛者主导的做法,在不同时间、不同行业,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报业来说,这种做法最大的影响,就是令那些对这行业最富热诚的人,至今也未能为报纸计划出怎样在报业式微的世界中生存。
二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各种计划,都有一个奇怪的共同点:它们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凭这个方法,旧时代的企业组织,便能在充斥著便宜、完美复印本的世界里面继续生存”。虽然各种计划的小节略有不同,但所有幻想中的结果(当然不包括那个难以想象的结果了),都假设报社这个出版一系列新闻、评论内容的多用途组织,根本上没有问题。它所需要的,只是一个数码化的包装。因此,相关的讨论,都变成了一班抓紧不存在希望的人,被怀疑者从后面咬著不放的闹剧。
“《华尔街日报》也要付款才能看,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财经资讯是少数接收者不会有意欲和别人分享的资讯。)“iTunes成功推行微额付款模式,证明我们也可以使用这个模式!”(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下,微额付款才会被采用。)“《纽约时报》应该收费!”(早就试过了。先有QPass,后有TimesSelect。)“《Cook’sIllustrated》和《Consumer Reports》都是收费订阅服务。他们可是生意兴隆!”(这类型的刊物,完全没有广告收入。用户付款,除了购买内容之外,还助它们的中立地位无庸置疑。)“我们组织一个垄断集团吧!”(并同时把竞争优势拱手送给全世界每一间靠广告收入支持的媒体企业吧。)
这样的讨论,只会不停地绕圈。那些决心要把报业救出生天的人问:“旧模式不行的话,那什么模式才可行?”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没有可行的模式。没有模式,能够取代被互联网捣成稀巴烂的旧模式。
随著旧经济体系被打破,工业生产年代建立的企业组织,必须被依照数字数据需要而建立的企业组织取代。出版这个行业,已经越来越无讨论意义。把内容向公众分发所带来的复杂难题和庞大开支,造就了这个行业的诞生。但这些难题和开支,已经不再存在。
三
Elizabeth Eisenstein 的《ThePrinting Press as an Agent of Change》是印刷术研究的权威性作品。书中第一段,记述了她对印刷术早期历史的研究。十五世纪初期、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的欧洲社会是这样的:当时人民的读写能力有限,作为当年欧洲各国的主要政治势力天主教会,所举办的弥撒都以拉丁文进行,而那个年代最普及的书籍就是圣经。十六世纪后期、印刷术开始普及化后,欧洲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化。读写能力普遍上升,以当代语文书写的作品也大大增加。哥白尼的划时代天文学巨作已被出版,而马丁路德利用印刷术来改革教会的运动,也令稳定的宗教和政治环境激起波澜。
Eisenstein所关注的,是很多历史学家都忽略了由一个时代跨进另一时代的转变过程。形容印刷术普及化之前和之后的世界,实是轻而易举。但一五零零年的世界又如何?Eisenstein作品的主旨,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怎样由印刷术出现之前的世界,走进印刷术普及化后的世界?这个转变过程是怎样的?”
这个过程,原来相当混乱。拉丁文的《圣经》,被翻译成多种不同地方语言。这是推动教育的一大喜讯,还是魔鬼的杰作?情色小说的出现,带出了同样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和盖伦的作品开始广泛流传,但阅读二人作品之后,便会发现两者有相违背之处,从而减低当代读者对古代名作的信心。随著印刷这个新奇玩意越传越广,建制越发疲态毕露,但新的资讯来源的可信性又存疑。因此,当时的人们几乎不知道应该怎么去想。如果连亚里士多德也信不过,还有谁信得过?
现在回看在转变过程中所作的各种新尝试,我们才知道原来有些新尝试其实是时代的转折点——来自威尼斯的印刷和出版商AldusManutius,发明了袖珍书的鼻祖octavo以及倾斜字体。把书本缩小看似是一个轻微的改动,但现在回看,就会明白这其实是一个关键的创新。书籍越变得便宜、便于携带,就越能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从而扩大出版市场,并提高读写能力的价值。
真正的变革,就是这么的一回事。破旧的速度,远比立新要快。新尝试的重要性,要事后才能知晓。大规模的改变会被拖延,但小规模的改变就会被传开去。就算变革的催生者,也不能预测将来会变成怎样。各方势力为了保持建制而作出的协定,都会被与事者自己变得毫无意义。(马丁路德和天主教教廷不都是一直坚持,无论如何也不会分裂教会的吗?)源远流长的社会共识被瓦解后,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被修补或者取代。
这就是今日我们所要面对的局面。当别人要我们解释怎样取代报纸时,这些人想要的答案,就是我们并不是身处于一场重大的变革之中;他们想我们说,立新之前,旧的不会破;他们想我们说,源远流长的社会共识并非危在旦夕,建制将不会在变革中遭殃,新的资讯传播模式将会改善旧模式,但不会把它打破。换句话说,这些人想听到谎言。
只可惜,能够有说服力地说出这些谎言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四
报业会落至如此田地的主因,就是设立和营运印刷厂的高昂开支。自古腾堡的年代以来,这道经济门槛一直有效地控制竞争,并为印刷厂东主带来利润回报。假设一个城镇内有两份势均力敌的报纸,如果其中一份能够拿到突发新闻、关键访问等独家内容,就会令广告客户和读者稍微地偏向选它,舍弃竞争对手。就算只是轻微的竞争优势,也能让它减低赚取每一元广告收入所需的开支。把优势不断延续下去,就会形成一批迎合不同地区或者读者层的报纸,或者一份垄断主流市场的报纸。
这样的经济环境,在现在的报人还未出生之前已经存在。例如,印刷开支所形成的经营模式,令沃尔玛愿意资助报纸在巴格达的分社。这不是因为报道和广告有任何关系,也不是因为沃尔玛希望把市场推广开销用在驻外记者身上。这只不过是一个意外:广告客户除了报纸之外,没有什么其他方法去展示广告。钱付了给报社,自然由它们决定怎样花。
一直以来,印刷的开支以及营运复杂性,逼使业者使用大同小异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令我们把《赛马报》(Daily Racing Form)以及梵帝冈出版的《罗马观察家报》(L’Osservatore Romano)视为同类的生意。广告客户、出版商和记者的关系,也是经过一个世纪洗礼的约定俗成。
但是,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印刷开支控制竞争的效应。互联网的基建开支由用家支付,但付款的用家都可以使用网络。当沃尔玛、附近的Maytag(注:美国一名家电品牌)分销商、聘请秘书的律师行、到街尾想要卖掉单车的小孩,也可以使用这个网络来与出版商脱离关系的时候,他们都选择了使用互联网。毕竟,由始至终,他们都没有兴趣资助巴格达分社。
五
印刷媒体在新闻业界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无论是需要做全方位报道的大新闻至到市议会会议等小事,都在印刷媒体的报道范围之内。就算你不是报纸的读者,当政治人物、地方检察官、电台节目主持人和博客等使用这些报道时,你也可以从中获益。报界人士都爱说,报纸的存在,对整个社会也有好处。虽然我同意这个说法,但这和面前的难题并没有关系。"当我们不再存在的时候,你就会知道我们有多重要!"从来也不是个有效的商业模式。那么,当大部分的报纸员工被裁掉之后,又会由谁来报道这些新闻?
我不知道。没有人知道。我们就像是活在一五零零年。破掉了的东西显而易见,但什么会取而代之就看不清。今年秋天,互联网就四十岁了。互联网被公众使用,只是近二十年的事,在发达国家成为大众生活一部分的时间,就连二十年的一半也不够。就算变革先锋们,也不能预计将来会发生什么事。因为,我们才刚抵达。
试想像一下,在一九九六年时,请一位通晓互联网的网民去解释还未到一岁、连公司注册也未办的craigslist有什么发展潜质。你会得到的答案,几乎一定会是根据现状作出推延的推断,例如"电邮邮寄目录,可能会很有用"、"社群效应和数码网络是不能分割的"等等。没有人能够告诉你,之后所发生的事:craigslist变成了互联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功的不只是craigslist 的意念,或者它的商业模式,甚至背后的软件。craigslist本身不但迅速成长至一个覆盖数百个城市的分类广告服务,也成为公众心目中实现了互联网无限可能性的佼佼者之一。回望过去,才会发现当年的新尝试,原来就是转折点。
craigslist由"有趣但非主流"转变为"不可或缺的变革先行者"的过程,或者能够解答"旧模式不行的话,那什么模式才可行?"这个问题。答案就是:没有一定可行的模式,但什么模式也有机会可行。因此,现在正是作出新尝试的最好时机。每一个新尝试,都会像当年的craigslist、维基百科、octavo那样看似微不足道。但这些新尝试,越多越好。
一直以来,报道新闻都是个受到资助的工作。资助者有时是沃尔玛和想要卖单车的年轻人,也可以是Richard Mellon Scaife(注:他是创立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梅隆家族的后人,个人拥有《Pittsburgh Tribune-Review》这份报纸,也是有名的共和党保守势力支持者)。但近年开始,我和你这样的人,也开始把时间贡献在新闻报道上。《Consumer Reports》(注:美国著名的消费者刊物,以不收广告、不接受免费产品、不容许商业机构以它们的评论来促销的中立理念驰名,是少数成功使用收费模式的网站。)、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ProPublica(注:专作独立调查新闻报道的非牟利机构。报道成果都会供应给包括《60minutes》、CNN和《纽约时报》等商业媒体发表。发掘出副总统候选人、阿拉斯加州州长佩林在任内花了数千万元建造的abridge to nowhere的人,就是它们的记者。)、WikiLeaks (注:以泄漏机密文件出名的网站,在gfw以内肯定上不到。)等网站,各有其独特的成功模式,并不能引伸于其他网站。可是,要找个能够用在不同网站的共通模式,也是不可能的。
社会并不需要报纸。社会需要的,是新闻报道。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一直把支持新闻报道的诉求等同支持报业的诉求。这个误会并非坏事,但误会正在我们眼前终止。我们需要想出其他方法,来支持新闻报道。
当我们把注意力从"拯救报业"转移至"拯救社会"的时候,我们急切需要做的事,就从"保持现状"变成"什么方法也行,总之就要找出可行的方法"。以前可行的方法,今日已经不再可行。
我们不知道这个年代的AldusManutius会是谁。他/她可能是CraigNewmark (注:《craigslist》的创办人)、Caterina Fake(注:《flickr》的创办人之一)、Martin Nisenholtz (注:《纽约时报》负责互联网业务的高级副总裁),或者EmilyBell(注:英国《卫报》网上内容部门主管)。这个人也可能是一个现在还藉藉无名、正在埋首苦干的十九岁青年。我们可能要在十年后,才能真正了解到他的心血结晶的重要性。不过,我深信任何创新新闻报道模式的新尝试,都会比隐藏于现在优胜。毕竟,对很多的报纸来说,难以想像的未来,其实已是过去。
未来数十年,新闻报道将会包括一些互有重复的独特模式。部分的模式,会依靠业余爱好者来担当资料搜集和撰稿工作。它们也会依赖赞助、赠款、损赠基金等财政资助,减低商业活动收入所占的比重。而容易兴奋的十四岁青年,更会成为分发新闻报道的重要一环。不过,很多模式将会失败。而且,没有一个实验,将会取代报纸的位置。但是,这一系列新尝试中的成功者,或者就能够带来我们所需的新闻报道。
2009年4月14日星期二
我的黑苹果 PC-MAC(AMD)
最近百忙之中利用Mac中的Rosett搞定Color在黑苹果中启动崩溃的问题,甚是欣喜。原先自以为对基于类Unix衍生版的Macintosh“掌握纯属"(HackMac)的观念被撼动了一小下。
早先成功安装了Final Cut Studio 2.0 唯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附带的Color启动之后就立刻崩溃的囧况。原因简单,因为处理器是AMD的。有人一直推荐用inteld的,可是我一没钱换个8X核的,二是我不屑那些不懂技术就盲目跟风的人云亦云者。CPU主要是在于指令集的支持。只要满足SSE2或3就可用,当然还有让CPU被识别,这个不难用点小手腕即可。
Rosetta早先是苹果电脑公司发布的在Mac OS X上的一个二进制编译器软件。它可以让在Power PC平台上开发的软件在英特尔平台的麦金塔电脑上顺利运行。它基于Transitive公司的QuickTransit技术,也是麦金塔电脑从PowerPC向英特尔转换的一个重要部分,确保原先的Mac OS X程序能在新的英特尔平台上运行。虽然和英特尔本地编译的软件比较起来会有速度上的差别,但是对大多数对CPU资源使用不是很多的软件来说,速度上的差别是非常小的,就是利用Rosetta的这个特性来解决AMD版本上出现COLOR崩溃的问题。
有了Color了支持,整个黑苹果 PC-MAC(AMD版) 就可以开工了。现在的破解版已经更新到10.5.6、还有马上6月份的雪豹。我会继续跟进的
2009年3月22日星期日
非美国地区查看 Street View 的方法
Google Maps 今天发布了 Street View 功能。试用过后,我相信你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那就是惊艳!先把这个功能的实用性放到一边不说,单单它所实现的视觉效果就足够让我们折服了。
目前我在 Google Maps 上找到了五个地区可以开启 Street View(界面右上角会出现 Street View! 按钮),它们都在美国本土,分别为:San Francisco, CA/Las Vegas, NV/New York, NY/Denver, CO/Miami, FL。如果您想亲身体验一下 Street View 的话,可以打开 http://maps.google.com 然后搜索以上地区即可看到提示。
但是有些用户,特别是我们这些不在美国本土的用户会发现,我们进入 maps.google.com 并搜索上述地区后看不到 Street View! 的提示。deiubuaa 说这是部署时间问题,不过我个人则是更同意是因为 GeoIP 限制的原因,Google 英文和 Google 其它语言部署不同版本的应用程序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 Google 确实会通过判断 GeoIP 利用他们的全球负载平衡系统将用户带到指定的服务器上。这篇文章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但我试了一下并不奏效。经过摸索我发现可以通过以下简单的方法来在非美国地区看到 street view:
1首先先搜索上述 5 个地区之一;
2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Link to this Page;
3然后在地址栏尾部添加 &hl=en,回车打开页面。
这样操作后就可以显示出 Street View! 了。
开头的图片中,我选取的地方是迈阿密。佛州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对于我们这些段时间无法去亲身体验的人来说,利用 Street View 四处转转确实能解解馋。在使用中我发现两个小技巧:
1.按下 Street View! 按钮后,想查看哪个地方的 Street View,直接在地图上点击蓝色线标出的地方即可,无须拖动那个小人;
2.在 Street View! 中,我们不仅可以进行 360 旋转以及放大缩小,还可以通过点击地面上的路标沿着公路走,浏览沿途风光非常不错啊。
2008年10月3日星期五
TOM涉嫌利用Skype查看用户聊天信息
据法新社消息称,Skype公司今天表示,对于加拿大研究人员指称其中国合作伙伴查看客户的网络聊天文字讯息,该公司感到“极为关切”,并向用户致歉.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电脑安全专家组成的“公民实验室”昨天曝料说,中国合作伙伴正监看通讯软件 Skype使用者的聊天文字讯息,检查信息内容,并将之储存在电脑服务器.Skype公司表示,该公司昨天才得知,与TOM在线公司所创合资企业TOM- Skype公司,所使用的文字检查系统已经遭到修改.
隶属eBAY公司的Skype表示:“我们昨晚得知,在未让我方知悉和未得我方同意的情况下,该行为已经修改,我们对此极为关切.”该公司又说:“对于中国境内经由TOM集团服务传输的聊天讯息的隐私遭侵犯,我们深感抱歉,我们正和TOM集团紧急处理此一问题.”
公民实验室发布的十六页报告表示:“TOM-Skpye正审查特定聊天文字讯息,也可能正在进行更明确锁定目标的监视行动.”
这些加拿大研究人员说,他们设法进入TOM-Skype的八部服务器查看这些纪录档,并且汇整出究竟有那些关键字会促使服务器记录下特定讯息.他们表示,这些纪录包含遭检查讯息的全部内容,以及TOM-Skype使用者的IP位址、传送信息者的使用者名称和传送讯息的日期与时间.
他们说:“只要有一个使用者名称,就可能查出原使用者的所有收发讯息对象.”公民实验室说:“这清楚显示,TOM-Skype正在进行广泛监控,似乎毫不顾忌Skype使用者的安全和隐私.”
最早出现在网易的报道中,但是不过1小时页面就被删除掉了。当然海外新闻 BBC 之类的 肯定可以找到,关键词汇 Tom Skype。
一直就有耳闻关于Tom Skype版本不干净之说,很多人建议直接使用海外版。现在看来是真的,对于广大用户的震荡和冲击并非在于此而是对更多的即时通讯软件的是否被监看的联想,诸如QQ MSN等... 这也是某集团极力想掩盖和消灭的事实,例如快速删掉新闻报道的页面
2008年8月6日星期三
奥运真情解封月大开放送 路过不能错过
奥运真情解封月大开放送 路过不能错过 如下网站已经解封:(大家多多宣传,传遍华夏)
西方媒体:
自由亚洲电台 http://www.rfa.org/mandarin/
美国之音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
华尔街日报 http://chinese.wsj.com/gb/index.asp
金融时报中文 http://www.ftchinese.com/sc/index.jsp
香港媒体:
明报新闻网 http://www.mingpaonews.com/
明报月刊 http://www.mingpaomonthly.com/cfm/main.cfm
亚洲时报 http://www.atchinese.com/
亚洲周刊 http://www.yzzk.com/cfm/main.cfm
南华早报 http://www.scmp.com/portal/site/SCMP/
南华早报中文 http://olympics.scmp.com/GCO_Simpchi_Index.aspx
苹果日报 http://www1.appledaily.atnext.com/template/apple/sec_main.cfm
台湾媒体:
联合新闻网 http://udn.com/NEWS/main.html
2008年8月5日星期二
冬眠丸
北京的七月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老赵的心尤其像被烤焦了一样难受。
"张主任,不是说好了这个星期做么?我们都排了十二天了。"在父亲的主治医师面前,老赵极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但他握着医生的手却着实用上了力气,似乎稍一疏神-,医生就会化作一股轻烟飘走。
"听我慢慢说,您别冲动。"张主任一边解释一边试图扳开老赵的手指。他当了二十多年医生,见过疑难杂症,见过医疗事故,也见惯了蛮不讲理的病人家属。可是从来没-有一个家属的问题让他这样头疼,甚至有些羞于启齿。
老赵还是放开了手,但仍然正正地挡在张主任面前,打定主意要把这件事弄个水落石出。
"您别冲动,别冲动。"张主任重复着这句话,努力调整思路,"您父亲的情况我很清楚,晚做一个月完全没有问题。相信我。我保证在8月26号,奥运会一闭幕,马上-给他安排手术。
"做手术和奥运会有什么关系呢?"这是老赵始终想不通的一点。
"本来是没什么关系的。但是,但是,上面这样规定了,医院就得执行。奥运期间一切不十分紧急的手术都要延后,目的是确保奥运期间的医疗资源供应,确保奥运会圆满-成功。唉,您也是北京人,一切为了奥运嘛。"张主任拍拍老赵的胳臂,从他身边挤过去,走了。
是啊,一切为了奥运。自从七年前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天起,奥运就成了北京的头等大事。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赵知道奥运会是全体中国人做了一百多年的梦,-也由衷地希望北京奥运会能够圆满成功。可是为了奥运成功,就一定要耽误父亲的手术么?两者之间似乎确实有一点关系,仔细想想,却又似乎什么都没有。
从医院出来,下班高峰已经过了。稀稀落落的车辆在街上经过,比上个星期冷清了许多。本来临近奥运,zf规定以车牌号的单、双为准,每天允许一半的汽车上路行驶,-空气质量已经提高了不少,谁知国际奥委会的人来检测,说还是没有达标,zf马上追加限制,按照车牌号的尾数,每天只许十分之一的车辆上路了。
老赵自己有一辆奇瑞QQ,车牌尾数是4,前天刚刚用过,下次再用就要等上一个星期了。邻居老周的车尾号是1,7月31日和8月1日可以连开两天,可把他得意坏了-,这几天逢人就是一通海吹,仿佛当年上车牌的时候就预见到了今天的麻烦。
老赵的家距离医院有十几站地,骑自行车回到家时已经汗流浃背。不但是热,而且每过一个路口都要被人拦下来查一次证件。老赵知道,这是为了确保奥运安全,已经查了-好几天了。老赵用了一个夹子将身份证夹在衣领上,可是身份证上的文字实在太小,每次都要下车靠近了才能看清。
他住的小区也冷清了不少,人不吵,狗也不闹,平时吵吵闹闹的草坪上居然静悄悄的。外地的大概都回老家了吧,可是有些十几年的老街坊似乎也不知怎么就凭空消失,仿-佛被这一股炽烈的奥运氛围溶解了一般。。
家里晚饭已经做好,有他爱吃的猪肉炖豆角。老婆的手艺早已炉火纯青,可是吃了几口,就发现今天的豆角特别小,咬上去干巴巴的,仔细一看,还能隐约看出一些病害的-黑斑。
"掌柜的,怎么不买点好的呢?咱也不能太先人后己吧。"老赵感到整个世界再没有一件顺心的事情。
"整个菜市场走遍了,只有这样的。据说这几天限制外地车辆进京,蔬菜运不进来。再过几天,可能连这样的也吃不着了。"老婆没好气地回答。
"嘿!奥运会连饭都不让吃了不成?"老赵胸中一股无名怒火直窜上来,却不知道该向哪里渲泄,"我说那些来参加奥运会的外国人,他们吃不吃饭,吃不吃菜?"
"我倒听说外国运动员吃的菜都是特供的,种的时候都不浇水,浇的都是牛奶、豆浆什么的。"
听到这句话,老赵好像突然噎住了,一口饭含在嘴里,也不嚼,也不咽,好像奥运会那五个圆圈变成了绳套,一一套上了他的脖子。
就在这时,电视机里开始播报新闻,头条是北京市民喜迎奥运。听着那些锣鼓喧天兴高采烈的声音,老赵一口气总算顺了过来,勉强咽下嘴里的饭。扔下筷子进屋看电视去-了。
下一条新闻说的是京城的著名影星徐动萼为了不给奥运添乱,特地安排离京一个月,得到了广大市民的交口称赞。受访群众纷纷表示,奥运会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一切要为-奥运让路。徐动萼能够理解国家的难处,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奥运的支持,为北京市民带了一个好头。
这回老赵明白了,原来zf是想让大家离开北京啊。想想也对,北京住着这么多人,什么样的都有,谁能保证在奥运期间不会惹出乱子来呢?要确保奥运安全,人肯定是越-少越好。要是全市的人一齐撤走,只留下奥运会的工作人员,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想到这里,大声问道:"我说领导,咱也响应国家号召,到外地去转一圈怎么样?外地蔬菜进不了京,价钱肯定便宜。"话一出口就后悔了,果然听到老婆冷笑道:"成啊-,明儿咱就周游世界去,您有钱就成。您单位为给奥运净化空气放了仨月假了,估计年底还能拿双薪年终奖呢吧?"
"咳,当我没说,当我没说。"老赵知道无论如何,世界上最可怕不是奥运,而是老婆得理不饶人。正进退两难时,门铃响了。打开门,原来是居委会的周嫂。
"哎哟,周嫂,晚上好,您来得正是时候。"
"呵呵,吃了么?吃的什么啊,弟妹?老赵今儿个是特别客气啊。"
"主要是您老德高望重到哪都受欢迎。"老赵赶紧招呼周嫂坐下,沏上茶来。
周嫂问了几句老赵父亲的病情,就说到正题:"奥运会是一天天地近了,这可是我们国家重新崛起,这个洗雪百年耻辱的标志啊。所以啊,我来问问你们有什么想法。"
"那还用问么?作为新时代的北京人,我们两口子肯定是坚决支持啊,衷心预祝奥运会圆满成功啊。周嫂你不是不知道,申奥成功那天,我和你们家老周,我们俩激动得,-一晚上干掉三瓶二锅头,醉了三天才下床。"
"行了行了,您这英雄事绩就甭提了。我来是要问您,有没有什么难处。"
"唉......说实话,奥运虽好,咱老百姓的日子可不好过了。"老赵憋了一肚子的苦水总算有了出口,从父亲的手术,到工厂停工,到开车受限,到买不着菜,越说越激动,-不禁站起来,"一奥运什么都停,我看地球也甭转了,人也甭活了,说不定开完奥运,一切都有一个新的开始哪。"
"哎,您说的还挺在理儿。"周嫂笑着掏出一个药瓶,"您看,我这不是专程给您送药来了。"
老赵吓得差点坐在地上:"我说周嫂,我还没活够哪,您这样可不行,想弄出人命是怎么着?"
"咳,您想到哪儿去了?"周嫂笑逐颜开,"您看看说明,这可不是毒药。这药叫冬眠丸,是中科院最新的研究成果,吃一粒能睡一个月,就像熊瞎子冬眠似的,不吃不喝,-至多舔舔您那掌就行了。睡一个月醒过来,奥运开完了,车也能出门了,厂子也开工了,蔬菜也新鲜了,您家大叔的手术也能做了,这多好的事啊。"
老赵愕然站在那里,心中隐隐感到有什么不对,但仔细一想,却又合情合理,完全没有问题。
"您放心,这药已经派下来两天了,咱这楼上有多一半的人都吃药冬眠去了。我们家老周前天就吃了,现在正睡得香哪。"
"这药老爷子能吃么?"这是他惟一的疑问。
"能吃。而且冬眠这段时间啊,大叔的病肯定不会恶化。您看说明书,卫生部都批了。"
看来这就是他需要的东西。老赵送走周嫂,带着药赶到医院,特地又问了问张主任,张主任的说法和周嫂一样。于是他给生病的父亲吃了一颗"冬眠丸",看着父亲沉沉睡-下。再赶回家,与老婆躺在床上各服一颗,没半分钟就觉得精神恍惚,万念皆空。
下一个念头的到来似乎只是隔了一瞬,腹中的饥饿却让他明白这一觉睡得并不短暂。打开电视,播报的已经是8月25日的新闻。新闻说的是抗洪救灾的事,和奥运会已经-没什么关系了。老婆也醒来了,看着电视问道:"这奥运会是开完了吧?"
"估计是开完了吧。"老赵也不敢肯定,换了几个台,却看不到一点有关的消息。那个中国人做了一百多年的奥运梦,似乎一醒过来就烟消云散了。打个电话给医院,得知父-亲也醒过来了,确定明天手术,雷打不动。心中放下块石头,对老婆说:"先煮点挂面吃吧,我去买菜,顺便买只鸡,给老爷子炖点汤喝。老爷子肯定也饿坏了。"
楼下就是菜市场,人还没有平时那么多,菜倒是应有尽有了。老赵挑着菜,看到一个认识的街坊,忙问:"大妈,奥运会开完了吧?"
街坊大妈回答:"听说是开完了,我也是昨天才醒过来的。"
另一位大妈道:"听说是开完了,还开得挺成功哪。"
卖菜的小贩道:"我听说中国得了金牌第一哪。"
边上另一人道:"是啊,我也听说了,听说得了四十多块哪。"
"听说奥运期间风平浪静,一点乱子都没出。"
"听说奥运那几天空气质量全是优。"
"听说中国队把乒乓球和跳水的金牌全都包了。"
"听说中国男足又是一球没进。"
"听说刘翔破世界记录了。"
"听说青岛闹海藻,帆船比赛改在昆明湖了。"
"听说那个萨什么,萨马兰奇,哦,不叫萨马兰奇了,就是以前叫萨马兰奇那个人,他说北京奥运会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届哪。"
"是啊,咱中国这回可露脸了。听说老外都服了,奥运会从来没开得这么成功过。"
......
老赵把菜拎回家,面已经煮好了。老婆没等他,正在埋头大吃,见他红着眼圈上来,便问:"这是受什么委屈了?别介啊,锅里还有哪。"
老赵把菜放下,揉了揉发酸的鼻子,声音已有些颤抖:"掌柜的,吃完快下去转转吧。听说,听说,咱们国家已经强大起来了!"